金秋時節(jié),從東北平原的黑土地到江南水鄉(xiāng)的魚米之鄉(xiāng),從黃土高原的溝峁到南海之濱的紅色沃土,中華大地再次鋪展開一幅以深綠為底,五谷豐登的壯麗畫卷。
五年前,我國向世界作出“力爭2030年前實現(xiàn)碳達峰,2060年前實現(xiàn)碳中和”的莊嚴承諾。五年后的今天,中國新能源產業(yè)已躍居世界第一,2025年8月31日,國家能源集團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年累計發(fā)電量突破300億度,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880萬噸,可供8526萬人使用1個月。全體員工以先行者的姿態(tài),將國家戰(zhàn)略轉化為追風逐光的生動實踐。在“雙碳”目標的引導下,一場關乎能源、生態(tài)、民生與希望的立體式、高質量的“大豐收”,正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不斷被書寫。
圖為國華投資山東墾利HG14項目
向海圖強,向地要能:能源豐收的新疆域
豐收,始于對自然稟賦的深刻洞察與極致利用。國華投資的實踐,是一場從海洋到陸地,從廣袤荒漠到尋常百姓家的立體化能源開拓。
挺進深藍,是能源央企開疆拓土的雄心。在山東省,國華投資積極響應海洋強省戰(zhàn)略,勇闖深藍。2023年,渤中B2、半島南U2共計1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并網投運,實現(xiàn)了國家能源集團在山東海上風電“從無到有”的歷史性突破。這兩個項目年發(fā)電量約35億千瓦時,相當于植樹1156萬棵。更具開創(chuàng)性的是,面對無經驗可借鑒的挑戰(zhàn),其HG14項目團隊打破常規(guī),成功推動項目成為國內首批報國務院批準的吉瓦級海上光伏項目,并搶得全球最大開放式海上光伏項目并網頭籌。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,更是對“向海圖強”戰(zhàn)略的有力回答。
如果說,挺進深藍彰顯的是格局與魄力,那么,精耕大地則體現(xiàn)了智慧與匠心。
圖為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“漁光互補”項目鳥瞰圖
在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,昔日煤炭采空區(qū)的沉陷地,曾是大地難以愈合的“傷疤”。如今,國華投資寧東50萬千瓦光伏項目,讓這里蝶變?yōu)橐黄八{色海洋”。項目本著“邊建設邊復墾”的原則,在1.4萬畝的荒灘上,形成了“板上發(fā)電、板下種草”的綠色模式。板上,每年9.5億度的綠電匯入“西電東送”的大動脈;板下,茵茵綠草為荒漠披上新裝。
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腹地,漠北光儲電站的3000畝光伏板,不僅是發(fā)電單元,更是一道道堅固的“鎖沙長城”。光伏板有效降低風速、減少水分蒸發(fā),為板下種植金銀花、苜蓿等沙生經濟作物創(chuàng)造了條件,“沙地增綠、企業(yè)增效、資源增值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正在形成。
能源豐收的圖景,最終要映照在百姓的窗前。在山東省齊河縣鮑莊村,村民路玉霞家的閑置屋頂如今成了“綠色聚寶盆”。78塊光伏板每年為她家?guī)斫г摹瓣柟馐找妗?。全村的光伏板,不僅讓村集體年增收超萬元,更讓整個村莊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“陽光銀行”。
從海上到陸上,從戈壁到村莊,一場能源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,正在讓每一縷風、每一寸光,都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的澎湃動能。
圖為國華投資寧夏分公司寧東可再生氫碳減排示范區(qū)50萬千瓦光伏項目
由表及里,由土入心:生態(tài)豐收的新維度
真正的豐收,必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國華投資的實踐證明,能源開發(fā)與生態(tài)保護非但不是零和博弈,反而能夠相得益彰,最終實現(xiàn)“1+1>2”的效果增值。
在中國西南部喀斯特地貌山區(qū),土層瘠薄、生態(tài)脆弱,在這里建設山地風電場,如同在“刀刃上跳舞”。傳統(tǒng)的掛網噴播復綠,往往是“一年綠、二年黃、三年不見樣”。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,國華投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登云山等風電場,發(fā)起了一場“融綠于建”的生態(tài)重構行動。他們摒棄傳統(tǒng)思路,創(chuàng)造性地引入“微生物生態(tài)重構技術”。通過噴播復合微生物菌劑,先在巖石表面形成一層具有保水固土功能的“生物結皮”,為后續(xù)植物生長打造一個“溫床”。黨支部成為這場攻堅戰(zhàn)的“戰(zhàn)斗堡壘”,黨員們帶頭背著設備在陡峭坡面上掛圖作戰(zhàn)。最終,超過9萬平方米的施工創(chuàng)面,從裸露的“瘡疤”奇跡般地鋪上了生機盎然的“綠毯”,水土流失控制率高達95%以上。這一技術,已申請國家發(fā)明專利,為行業(yè)貢獻了寶貴的“國華方案”。
圖為國華投資廣西分公司登云山風電場
目光轉向東部。在長三角區(qū)域,國華投資開創(chuàng)的“漁光互補”“茶光互補”模式,成為當?shù)匮肫舐男猩鐣熑蔚牡浞?。在泰州,光伏板為魚塘遮陽降溫,板下蟹肥魚躍,板上白鷺棲息,構成一幅立體生態(tài)畫卷。在安徽,光伏板為“喜光、怕曬”的白茶提供了最佳生長環(huán)境,使茶葉品質提升,每畝綜合利潤提升30%。
在山東省無棣縣,面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化嚴重的灘涂,國華投資員工們通過客土置換、精準滴灌,硬是將植被覆蓋率不足30%的“不毛之地”,改造成了喬灌草立體配置的“小綠洲”。修復后的廢棄蝦池,如今已成為丹頂鶴等20余種候鳥的棲息地。他們更連續(xù)多年主動開展增殖放流,累計投放上億尾魚苗蝦蟹,以實際行動反哺海洋。
從修復大地瘡疤到反哺萬里海疆,從重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到實現(xiàn)產業(yè)共贏,這場生態(tài)豐收,收獲的是一個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的美麗中國。
以人為本,以情暖心:民生豐收的新溫度
一切發(fā)展的最終目的,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。宏大的振興藍圖,最終要落筆于一戶一瓦的溫暖、一老一小的關懷。
在廣東省汕尾市陸豐這片紅色熱土上,國華投資深度參與廣東省“百千萬工程”,探索出一條“能源+鄉(xiāng)村”的協(xié)同發(fā)展新路徑。通過實施“一帶、兩村、三基地”工程,昔日房屋破舊、道路泥濘的革命老區(qū)村莊煥然一新。被當?shù)卣摹皣A林”筑起生態(tài)屏障;甘薯體驗基地、古渡口垂釣文化基地等特色產業(yè),讓村莊有了“造血”功能,每年可為當?shù)貏?chuàng)收330萬元?!耙郧按謇锬贻p人留不住,現(xiàn)在環(huán)境好了,有產業(yè)了,好幾個娃娃都回來創(chuàng)業(yè)了!”新溪村老黨員的感慨,是這場振興行動最生動的注腳。
這份溫度,不僅體現(xiàn)在產業(yè)賦能的“大手筆”,更蘊含在潤物無聲的“小細節(jié)”里。
圖為國華投資推進“百千萬工程”后的村莊新景
3月16日清晨,在吉林省長嶺縣三團鄉(xiāng),國華投資三團風電場的志愿者們載著生活物資,熟門熟路地來到獨居老人張大娘家,這已成為他們多年來的習慣?!胺昴赀^節(jié)都會來,真的太讓你們費心了。”張大娘緊緊拉著場長姚誠的手,話語中是止不住的感動。員工們陪老人聊天、收拾家務,還犯起了“職業(yè)病”,仔細檢查起老人家中的電路安全。君字風電場場長王鵬飛的話語質樸而堅定:“我們不僅要做追風人,也要做追‘鋒’人(雷鋒)?!睋ぃ趪A投資吉林分公司,61名青年員工注冊成為志愿者,成立“國華愛心分隊”,常態(tài)化開展各類志愿服務30余次,他們的紅色馬甲,成為黑土地上一道溫暖的風景線。
在河北省尚義縣秀水小學,這場溫暖的約定已持續(xù)了整整五年。國華投資滿井風電場黨支部不僅為孩子們捐建了“愛心書屋”,更將“風電科普”課堂搬進校園。他們特別關注學校里8名智力發(fā)展滯后的特殊兒童,用耐心和陪伴,為他們打開一扇理解世界的窗。
從產業(yè)振興到鄰里守望,從生態(tài)紅利共享到精神文明共建,這場民生豐收,收獲的是沉甸甸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圖為國華投資吉林分公司志愿者開展敬老幫扶活動
五年砥礪,“雙碳”目標已從宏偉藍圖化為神州大地的生動實踐。遍布山川湖海、大漠戈壁的一座座風機、一片片光伏板,如同新時代播種在田野上的“新作物”,它們扎根于中華大地,向上汲取陽光風能,向下輸送綠色動能與民生暖流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,一幅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、人民生活更美好的豐收中國新畫卷,正濃墨重彩,徐徐展開。(袁婧雯 岳婷婷)